近日,湖南智能制造版图再添重要一笔。省国资委正式出台《关于促进省属国资国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召开专题宣贯会。
作为当下火热、未来发展空间广阔的赛道,一场由人形机器人驱动的产业革命,正深刻重塑全球产业链生态。摩根士丹利预测:205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5万亿美元,中国或成最大应用市场。
早在今年全国两会闭幕之际,省国资委主要领导便集中调研人形机器人产业。彼时,国资潇湘曾发出关键一问:其背后作何谋划?此前报道:主要领导集中调研,省属国有资本抢滩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
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肖文伟赴中联重科调研人形机器人产业。
半年后,答案“跃然纸上”。此次出台的《意见》,标志着湖南人形机器人产业从技术探索、局部突破迈向了系统布局、全域发力的新阶段。《意见》围绕整机引领、技术攻坚、场景驱动、生态构建四大方向,部署14项具体任务,明确以国资国企力量为支点,将湖南深厚的制造业优势转化为未来产业胜势,撬动一场面向未来的产业跃迁。
整机引领: 打造“一脑多型”产品矩阵
在人形机器人产业赛道上,整机是龙头,是集成创新的核心载体。《意见》将“推动整机引领布局”置于首要位置,明确提出研制轮式、足式、轮足融合等多形态机器人系列产品,构建覆盖工厂、物流、应急等领域的“一脑多型”产品矩阵。
何为“一脑多型”?技术专家解释:“‘一脑’指统一的高通用性智能控制平台,集成感知、认知、决策与学习能力,如同机器人的‘通用大脑’;‘多型’则是基于同一智能中枢,适配不同机械本体,实现多样化任务执行。”这好比同一个智慧中枢,能够适配并指挥不同的“躯体”,以最优形态执行多元化任务。
依托深厚的技术积累,省属国企将加速人形机器人原理样机首台套研制,并着力提升批量化制造能力,目标直指2030年实现年产万台的规模化量产,整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意见》强调“自主配套”,聚焦高性能一体化关节模组、高精度谐波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支持极薄无取向硅钢、高强度合金结构钢等核心材料攻关,力求在“关节”“骨骼”“神经”等关键环节实现自主配套,筑牢产业链安全底座。
到2030年,湖南将培育1家营收超30亿元、市值超300亿元的机器人本体龙头企业,以及5家以上核心零部件和原材料重点企业,形成“本体+部件+材料”协同发力的省属国资产业集群。
技术攻坚: 构筑全栈自主可控壁垒
人形机器人的本质,是感知、决策与执行的高度融合。其“大脑”需具备复杂环境理解与任务规划能力,“小脑”则要实现毫秒级动作响应。
《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打造“大脑+小脑”高通用具身智能技术框架,提升交互、感知、决策的具身大脑“慢思考”能力和动作执行的具身小脑“快动作”能力,突破多任务双臂协同、自适应全身控制、云边端协同等关键技术。
在技术层面,鼓励省属国企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关轻量化合金骨骼、人工肌肉、电子皮肤等前沿结构,推动新材料、仿生技术、新型制造技术交叉融合发展。在软件层面,强调在具身智能平台、多模态感知、高精度运动控制等领域实现省属国企自有知识产权的全面布局。
尤为关键的是,《意见》提出构建“软硬件一体化全栈技术壁垒”,这意味着湖南国资不仅追求单项技术突破,更致力于掌握从底层算法到整机系统的完整技术链,避免“卡脖子”风险。
场景驱动: 从“练兵场”到“应用场”
技术唯有落地,方显其价值。长期以来,湖南省属国企深耕钢铁、矿山、轨道交通、建筑施工等领域,拥有大量高危、复杂、高强度的作业场景,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天然的“练兵场”。
《意见》明确将重点拓展“人形机器人+特种”“人形机器人+制造”“人形机器人+服务”三大场景。在高温高压的炼钢车间、深井矿山的巡检通道、建筑工地的高空作业面,人形机器人可替代人工执行高危任务;在智能制造产线,其灵巧操作能力可实现精密装配、准确分拣;在医疗、康养、文旅等民生领域,则可拓展陪伴、导航、健康监测等服务功能。
前不久召开的2025年互联网岳麓大会上,中联重科新一代双足机器人能在复杂环境中稳健行走,并与轮式机器人协同迎宾;湖南超能机器人携全球首支人形机器人乐队“超人乐队”、中医健康机器人、智能安保机器人等创新产品亮相,引发广泛关注。这正是技术与场景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
今年岳麓大会上,中联重科新一代双足机器人与轮式机器人协同迎宾。
为进一步推动应用落地,《意见》提出建立人形机器人场景需求与供给清单,支持省属国企开放应用场景,建设“人形机器人+”体验中心,增强公众认知与接受度。同时,探索短期租赁、共享服务、智能云服务等新型商业模式,降低使用门槛,加快商业化进程。
制度护航: 为创新者撑腰,为探路者兜底
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包容与激励。《意见》在体制机制上打出“组合拳”:将人形机器人产业视同主业管理;设立专项产业基金,采用“直投+子基金”模式,重点支持整机、核心部件与场景应用项目。
在考核机制上,对人形机器人项目新增研发费用,按1.5倍视同考核利润加回,产业利润按1.5倍认定,切实减轻企业短期盈利压力;对开放应用场景成效突出的企业给予考核加分,形成正向激励。
与此同时,建立改革创新风险备案与容错纠错机制,对尽职合规但因不可预见因素导致的失误或损失予以免责。这一制度设计,为“探路者”撑起了保护伞,让企业敢投、敢闯、敢试,真正吃下“定心丸”。
湖南素有“工程机械之都”的美誉,制造业底蕴深厚、体系完备。此次《意见》的出台,正是国资力量立足坚实产业根基、前瞻未来科技前沿,推动传统优势向新质生产力跃迁的关键落子。
当越来越多的“湖南造”人形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线、融入日常生活,这片曾孕育“大国重器”的沃土,正以系统布局和创新魄力,奋力催生下一代改变世界的“智能新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