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国企让青蛙为稻田“打工”,“万元田”成为现实!

2025-09-26 浏览: 来源: 作者: 卢木森 熊英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9月中旬,常德鼎城区金健米业“稻蛙米”生态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迎来丰收景象:金灿灿的稻穗压弯了腰,田间黑斑蛙长势喜人。村民们正穿梭田间,忙碌着收割首批生态蛙稻米

“今年实打实是个丰收年!预计亩产稻谷可达900斤,蛙产量也能达1500斤。”基地负责人、常德市鼎城区军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赵顺旻欣喜表示。


双链增效:亩产值破2万元


去年以来,借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南方籼稻优质丰产高效模式创新与应用”示范,金健米业联合军跃农业科技公司,在石公桥镇贵家铺村开展“优质水稻+黑斑蛙生态种养”双链增效模式示范合作,首期70余亩基地成为农业创新的“试验田”。

这一模式紧扣生物共生原理,构建蛙吃虫、稻遮阴、蛙供肥的生态闭环——水稻为蛙提供栖息遮阳的环境,蛙则捕食害虫、排出粪肥反哺稻田,实现化肥农药“零投入”。

传统农业的痛点,往往困于“单一种植”的线性收益里。“优质水稻+黑斑蛙生态种养”模式,则构建“种植+养殖”的双链模式,重构农业增值逻辑,真正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农业新图景。

示范基地中,“90%水稻种植+10%蛙类养殖”的空间配比暗藏经济玄机:水稻保持900斤/亩的优质产出,同时每亩能收获1500-2000斤成品肉蛙,亩综合产值直接突破2万元。与传统水稻单一种植模式相比,亩均收益增长10倍真正让“万元田”成为现实。


惠民利农:“稻蛙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国资潇湘了解到,“稻蛙共生”双链增效模式的合作机制也暗藏巧思:金健米业专注水稻种植技术研发与市场渠道对接,军跃农业科技公司负责土地流转、基地建设和蛙类养殖,双方通过协议约定稻谷收购量、技术标准和收益分配方式。“企业+专业合作社”模式,既发挥了国企的资金、技术和渠道优势,又激活了民营企业的田间管理灵活性。

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该模式重新激活了土地的“资产属性”。通过土地流转集中经营,原本零散农田整合为标准化生产单元,既提升规模效益,又让农民获得“土地租金+务工收入”的双重收益。

“现在不用出远门打工,一边种田一边养蛙,一天务工就能挣百多块,还能照顾到家里!”贵家铺村村民刘丕贵道出农户们的切实获得感。

值得一提的是,该模式以带动和培育退役军人创业为核心方向,预计两年内培育退役军人创业主体10户以上,带动就业超100人。长远规划看,待示范基地成效稳定后,模式将推广至千亩规模,逐步形成“蛙类养殖+稻米加工”的核心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还可同步延伸至研学旅游、生态农业体验等第三产业,打造与“小龙虾经济”比肩的“稻蛙经济”。与此同时,模式还将辐射冷链物流、稻蛙深加工等上下游领域,最终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联动,构建起完整的稻蛙产业生态链。

“土地增值-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正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模式+产品”双创新

提升品牌竞争力


对大米生产企业而言,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产品差异化小,是普遍面临的共性困境。“蛙稻米”的出现,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关键方向。

青蛙在田间活动,既能改善田间微气候,又能增强土壤活性,双重作用下,蛙稻米口感会更醇厚,香气也更浓郁金健米业技术专家谭文新解释道,这种依托生态种养形成的品质优势,让蛙稻米在高端生态农产品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作为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金健米业为“蛙稻米”确立“安全、健康、品质”的核心定位“稻蛙共生”种养模式要求在生态环境优良、水源洁净的区域,青蛙作为“生态哨兵”,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青蛙替代农药完成病虫害防治,蛙粪与残饵转化为天然有机肥,真正实现“零化肥、零农药”,既降低种植成本,也提升了稻米的绿色属性。

依托“公司+基地+科研”模式,金健米业从稻谷品种选择到蛙类养殖密度控制,为每个环节制定可复制的技术规范,确保产品高品质与稳定性。

据悉,该生态蛙稻米已完成包装设计,将于年底面市,有望凭借鲜明的差异化辨识度,在高端生态农产品市场中崭露头角。

“‘蛙稻米’所代表的‘稻下养蛙’生态种养模式,是金健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探索,更是我们回应消费者对健康饮食升级需求的生动实践。”金健米业党委书记、董事长帅富成表示,“金健始终坚守‘品质至上’的根本,以‘安全、绿色、营养、健康’的产品理念为核心,通过全产业链管控与技术创新筑牢‘产品力’根基,再以过硬‘产品力’赋能‘品牌力’成长,用‘一诺千金,健康为你’的担当,为广大消费者打造放心满意的好粮油。”

稻蛙共生,织就乡村生态与经济双赢新“丰”景。金健米业以生态为纽带,探索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协同,构建起内驱力强劲的良性循环,为现代农业发展蹚出了“稻田+”的实践路径。



Copyright © 国资潇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