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被誉为工业的“动力心脏”,承担着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重任。而高端电机尤其是高速、高功率密度电机,则长期被外资企业垄断。而今,这一局面正在迎来重大突破。
8月28日,湘电集团中小型高速电机核心制造基地启动暨湖南湘电强磁科技有限公司揭牌仪式举行,标志着该集团在高端电机制造领域再落一子,为持续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研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注入新动能。
国资潇湘从现场了解到,该制造基地聚焦于高精度、高转速电机的研发与量产,主要应用于航空、新能源及高端工业装备领域;而揭牌的湖南湘电强磁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强磁科技”)则依托磁悬浮轴承技术,致力于打造高效节能电机系统,为污水处理、氢能源和数据中心等绿色低碳场景提供解决方案。
国企制造+华中科大研发
多项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湘电集团作为具有近九十年历史的老牌国企,早在“一五”期间便是国家156项重点建设单位之一,先后研制超1100项新产品,其中上百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由子公司长沙湘电电气技术有限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同出资成立的强磁科技,创新引入“国企控股+高校技术入股+核心团队持股”模式,深化“大校、大院、大企”产学研合作,彰显出湘电正以更灵活的机制加速技术产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分工协作中,通过深度整合湘电产业资源与华中科技大学技术优势,研发团队以股权绑定深度参与,三方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华中科大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卢阳说道:“这种模式打破了‘高校技术锁在实验室’的困境,让磁浮技术从‘论文’走向‘产品’,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据了解,作为强磁科技的核心产品,磁悬浮轴承高速电机系统实现了15万转/分钟的转速,远超传统机械轴承电机的2万转/分钟,系统效率达96%以上,较传统风机节能30%~40%,且体积仅为传统电机的1/10、重量减少80%。目前,其首款磁悬浮高速鼓风机已在多个污水处理项目落地;针对氢能源加氢站设计的磁悬浮空压机,体积较传统设备缩小60%,高度适配氢能源产业发展需要。
而在航空电机领域,湘电与中科院电工所合作开发的特种航空高速起动发电系统打破了国外垄断,200kW航空驱动系统已进入小批量试制阶段,适配2~3吨级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预计到2027年,800kW大功率航空电机等更多产品将推出样机,进一步缩短与国际顶尖水平的差距。
产线空间、电力、气源、网络布线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常常成为制约升级的“硬伤”。湘电集团此次启动的基地将借助现有的ERP、MES等信息化手段,搭建智能物流、数字仓储系统等智能平台,接下来还会引入自动化绕嵌线和装配线、数字孪生系统等,打造具有灯塔效应的智能制造平台,可满足航空电机、磁悬浮电机等产品的试验与一致性控制需求。
长沙研发+湘潭制造
协同构筑高端电机产业走廊
近年来,湘电集团紧跟国家战略步伐,持续加大智能制造、节能高效、清洁能源等领域研发投入,推出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产品,实现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纯电动矿用自卸车实现批量交付,在国内外大型露天矿山助力绿色高效生产;兆瓦级飞轮储能装置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分布式调相机有力支撑新能源并网消纳;超高效电机成功“扬帆出海”,拓展国际市场……从“点上突破”到“面上拓展”,逐步构建起具有鲜明“湘电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湘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健君明确表示,公司将聚焦“电磁能+电机+电控”三大主业,打造高端电机全套系统综合服务商。强磁科技也已制定“三步走”计划:短期推动磁悬浮风机与空压机的规模化应用;中期突破高温超导和AI运维,将系统效率提至98%;长期则拓展至防爆电机、磁悬浮制冷压缩机等高端场景。
业内人士分析,湘电此次的双项目布局,不仅是一场技术突破和产能扩张,更是一次从机制创新到产业链整合的系统性尝试。通过国企的资源整合能力、高校的科研储备与市场需求牵引,其在探索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推动高端装备自主发展上蹚出了新路径。
此外,从区域发展角度看,湘潭制造基地与长沙研发中心将形成“研发在长沙、制造在湘潭”的协同模式,有望带动长株潭区域形成高端电机产业走廊,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