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500强”的人才密钥:这里缘何成顶尖人才“强磁场”?

2025-07-30 浏览: 来源: 作者: 梁祎雯

“人才”二字,寥寥数笔,却是活力之源、创新之核、发展之要、强企之基。

今年6月,湖南省2025年度“英培计划”拟选拔名单揭晓,125名来自清华、北大等顶尖学府的学子中,湖南钢铁集团一举揽才48人,占比近四成,位居17家省属监管企业之首。

这是湖南钢铁集团人才磁吸效应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集团引进高层次人才博士、行业专家超50,新锐力量中“双一流”院校学生占比跃升近三倍。顶尖学府学子占比大幅跃升,高层次专家纷至沓来,一场企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正源源不断为这家老牌钢企注入新鲜“血液”。

7月29日,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湖南钢铁集团连续四年跻身榜单。2024年,该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400亿元、利润90亿元,盈利能力稳居行业第一方阵。其打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的密码何在?又是如何高效驱动人才队伍建设“一池春水”,澎湃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

引才:产业沃土铸就“强磁场”与“大舞台”

全球最大单体宽厚板生产基地、全球最大单体无缝钢管生产基地、亚洲最大单体中薄规格高端热处理板材加工基地......一串沉甸甸的“世界级”头衔,彰显着湖南钢铁集团雄踞产业链高端的硬核实力。

作为湖南首家世界500强企业、省属国有企业龙头与中南地区的最大钢企,湖南钢铁集团以湘钢、涟钢、衡钢为根基,铸就了2200万吨级钢铁产能的雄厚产业根基,海洋工程用钢、特深井油套管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第一,先进钢铁材料产业综合实力稳居行业第一方阵。

这份厚实的产业家底,既是聚才的“强磁场”,更是干事创业的“大舞台”。

图片

涟钢鸟瞰图。(孙远平 摄)





2023年,刚从北京科技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博士毕业的陈禄祯,将求职路上唯一一份简历投向了涟钢。这份看似孤注一掷的选择,实则是他在求学期间深入调研国内多家头部钢企后的深思熟虑之举。

“在涟钢,解决技术难题不分昼夜、不论职级。”陈禄祯回忆,涟钢最打动他的是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无论是基层操作工、现场技术员还是中层管理者,常为攻克难题通宵达旦围聚研讨,智慧火花在协作中激烈碰撞。这种尊重技术、鼓励探索的宽松氛围,点燃了他投身其中的激情。

入职涟钢冷轧板厂后,陈禄祯很快迎来了实战考验。1720UCM连轧机组生产冷硬外卖卷时,带钢头、中部厚度偏差问题长期困扰生产,月均返修量曾高达两千吨以上。面对这一“顽疾”,项目团队在厂领导带领下,历经两月数据分析和系统优化,锁定多机架耦合控制参数漂移的症结。团队精准制定方案,利用2025年产线年检窗口期,联合多部门协同作战,一举攻克技术堡垒,成果获得公司高度认可与实至名归的经济激励。

舞台有多大,成长就有多快。2023年4月入职的技术员陈禄祯,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突出的业绩贡献,仅用一年三个月,便通过公开竞聘成为了产品开发室主管。未来,他计划在技术管理道路上持续深耕。





这片汇聚全球顶尖装备与前沿课题的钢铁沃土,正成为金属材料领域高端人才心驰神往的“创新高地”与“事业归宿”。产业“强磁场”与事业“大舞台”的双重引力,让顶尖人才在此汇聚、扎根、绽放。

留才:从“真金白银”激励到“妈妈式”服务

人才引进来,如何“留得住”“用得出彩”?湖南钢铁集团的留才之道,既有“真金白银”的硬核激励,亦见“妈妈式”润物无声的温情。

今年5月,湘钢科技活动周暨科技创新大会如期而至,这已成为集团为科技工作者奉上的“雷打不动”的仪式盛典。从攻坚“卡脖子”技术的重大突破,到日常工艺的微改良;从核心研发,到一线“金点子”……奖项设置贯穿全链条、覆盖全维度。聚光灯下,最高奖项以50万元重奖,向创新者致以崇高敬意。这份尊崇一以贯之:2021年、2023年两届大会,奖金总额分别高达610万元和647万元,更有院士亲临,为奋斗者加冕。

图片

湘钢举办2025年科技活动周暨科技创新大会。

“对于国家、省部级科技人才,科学技术奖及冶金科技奖等,公司参照国、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100%予以足额奖励。”湘钢科技质检部综合主管赵岳龙介绍。专利授权、软件著作权、主持标准制定……每一项知识产权的诞生,都能在湘钢找到对应的激励通道。

湘钢的留才密码,更在于其构建出人才成长与企业发展深度耦合的“共生磁场”。焊工首席技师欧勇,攻克轧机牌坊焊接等难关,主持300余项攻关,手握5项国家专利,为企业降本逾5000万元,荣膺全国劳动模范的同时,也收获企业100%同步配套奖金,实现为企业创效与个人价值的“双向奔赴”。

对人才价值的认可,清晰地映射在了分配导向上。湘钢技术中心(钢铁研究院)按年度、季度评选创新之星、杰出研发人员等,给予现金奖励;同时评选年度优秀创新、工艺优化、降本增效项目,差异化激励。湘钢五米宽厚板厂副厂长张勇伟坦言:“技术是核心驱动力。就白班而言,技术岗位平均收入高出全厂15%。”真金白银的倾斜,只为点燃创新创效的“内驱力”。

这份留才诚意,在涟钢同样得到了极致诠释:博士年薪普遍35-50万元,紧缺人才可超百万;300平米精装复式洋房安家;内聘首席科学家津贴最高100/年;贴心解决配偶工作、子女入学;优先保障技术交流深造、资源使用;全力支持荣誉奖项申报……从事业发展到生活安居,从个人价值到家庭幸福,涟钢构建的“全生命周期”关怀体系,让人才真正扎根沃土、心无旁骛。

近年来,依托“引进、留住、用好”三位一体的人才机制,涟钢正逐步构筑起行业人才新高地。其对顶尖人才的强烈渴求与全方位保障,形成了强大的“磁吸效应”,也让涟钢成为业内广受认可的人才新名片。近两年,每年均有来自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50余名博士申请加入涟钢,通过严格选拔,择优录用5至8人,实现了高端人才引进从“量”到“质”的历史性跨越。

图片

涟钢钢铁研究院(技术中心)博士团队聚集在现代化实验室开展课题研讨。

育才:从人才“种子”到“参天大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发出邀约:让各地大学生背了双肩包就能到湖南创业。

前不久,2025年“金种子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在长沙落幕。大赛聚焦落实湖南省委、省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七个一”政策举措,打造具有湖南特色和全国影响力的大学生创业竞赛品牌,吸引全国乃至全球大学生留湘来湘创新创业。

在助力梦想启航的队伍中,湖南钢铁集团的身影格外醒目——出资1亿元设立大赛基金,被授予“特别贡献奖”。从赛事协办到深度参与,从集团董事长李建宇为获奖选手颁奖到集团元素全程融入大赛,湖南钢铁以真金白银和满腔热忱,倾力浇灌着大学生创业的“金种子”,让“背双肩包来湖南创业”的号召加速落地生根。

图片

湖南钢铁集团被授予“特别贡献奖”。

作为面临转型升级迫切任务的传统行业企业,湖南钢铁集团对人才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金种子杯”正是其发现人才、探索新赛道的平台。据悉,该集团旗下迪策投资成立了面向高校师生的成果转化基金,目前已完成规模1.7亿元的“中南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备案,大赛期间与多个团队深入洽谈,未来将持续支持项目在湘扎根。

如果说支持大赛是播撒“金种子”,那么企业内部的人才培育体系,则是将每一颗“种子”精心培育成“参天大树”的匠心工程。

在衡钢,“转身导师+直线领导+专项培训+转身答辩”的“180天转身”培养模式,针对科层管理、专业技术、基层班长等岗位开设履职能力提升班,助力骨干快速成长。

在涟钢,高端人才培育更显“绣花功夫”。为每位博士量身定制主攻方向,精准对接重大项目;入职即安排基层轮岗,熟悉产线、融入文化;开展“牵手行动”,促成合作攻关;放手使用,根据专长给项目、腾位置、压担子,让人才在实战中淬火成钢。这份信任结出硕果:博士群体中已涌现11名顶级专家、7名中层干部、2名基层干部,在各领域大放异彩。

将人才发展嵌入企业战略“主动脉”,让每一位人才的成长足迹,都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湖南钢铁集团正构筑起“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的价值闭环。这场始于引才、成于育才、终于兴企的“双向奔赴”,正澎湃着这家老牌钢企向世界一流迈进的无限动能。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强企之基,亦复如是。


Copyright © 国资潇湘